习武六十载 德艺传佳话 - 专访武术前辈李宝清

来源:    作者:张海军 戚兆虎    人气:     发布时间:2018-06-06     

《新华访谈网》 原创报道  撰稿记者  张海军  戚兆虎  

李宝清先生

自幼爱好武术拜师学艺

武术前辈李宝清,1948年10月出生于清江市东长街,因家境贫寒,读了两年私塾,小学也只上到四年级,12岁那年,便从三门楼小学辍学回家帮大人干家务活。

辍学后的李宝清每天帮大人挑水,从里运河挑到东长街的家中那段路,必经过越河街的张家巷,他总会被武术拳师孙玉清(当时在清江市很有名)家院子里传来的练武声音所吸引……那段时间,李宝清挑水到孙玉清家门口时,他都会坐在两桶之间的扁担上,从敞开的院门外偷看孙老师教弟子们的一招一式。时间一长,孙玉清老师发现了这么一个矮小的孩子如此痴迷于武术,后来就主动收了李宝清为徒,并且免收他的一切学徒费。

这样一练就是六年时间。李宝清在学习之余,常穿一件长布大褂,去孙玉清老师家里学拳练武。“千里之台,起于垒土”。 李宝清学拳时,态度非常认真,严格按照师傅的指教去做。他不厌其烦地练习“站桩”、“三体式”等少林梅花拳的基本动作;每次都要练到掌握要领、动作规范,才肯去休息。因为学拳,李宝清与孙玉清老师建立了深厚的友谊,也从孙玉清老师那儿学习了很多武术知识:中华武术源远流长,少林梅花拳是少林传统优秀套路之一,演练起来,前冲后打、左腾右挪、动作高低起伏,变化多端、招法连环,拳路似梅花状;创立起源于宋朝……所以在梅花拳弟子中着这样一首歌谣:“混沌初开天地分、梅花武当共相存、开天辟地治世界、留下山川和树林”。

孙玉清老师还不忘教育李宝清注重武德修养,习武之人练武不是为了好勇斗狠,而是为了传播弘扬一种积极向上的精神,在矛盾面前要用习武之人的技巧化解矛盾,不是打打杀杀,而是点到为止,最好的武术是“不战而屈人之兵”……所以李宝清走上社会和到不同的工厂工作,和人有了争执,从不轻易动手,而是以理服人。

孙玉清老师思想开放、胸怀坦荡、虚怀若谷,毫无门户之见。他常告诫李宝清:“各门各派都有自己的好东西。艺不压身,谁的东西好,咱就跟谁学!”李宝清在学习到了孙玉清老师的真传后,经孙老师推荐,他又先后拜了王炳文、戴光宇、杨玉清等人为师,系统学习他们的特长:刀、枪、棍法,到20岁时李宝清已经将师傅们功夫练得八九不离十,刀、枪、剑、棍、拳皆有所建树。

武术表演亮相灯光球场

1968年正值“文革”期间,清江市在城南公园旁的灯光球场召开职工运动会。运动会开幕前,领导临时要求增加两个表演节目,一个是跳忠字舞,这好找;另一个节目上什么?组织者正挠头时,看着刚练过武赶来帮忙的李宝清,一拍脑袋说,李宝清,这个节目就是你的了,武术表演《单刀对枪》!

那场表演,李宝清用的刀法是“查刀”,查刀在演练起来要求动作规范、劲力顺达、精神饱满,充分体现出臂、撩、躲、挑、舞、缠、载、拦等刀法,李宝清矮小精干,更显示出刀法干净利落,速度勇猛的特点;而李宝清的师弟孙永林(孙玉清的小儿子)用的枪法是传统枪术之一的六合枪,以拦、拿、扎为主,动作简洁明快,枪法丰富攻守变化都在瞬息之间,演练起来动作优美给人以行云流水的享受……结果是李宝清与师弟孙永林表演的武术《单刀对枪》轰动了全场,赢得了全场热烈的掌声。

从那以后的几年里,只要清江市有运动会、表彰会、联欢会等等甚至一些大型的集会活动,李宝清都会和他的师兄弟们上台表演武术节目,像少林拳、规定枪、三节棍对棍等等表演,当然大多数时间是和他师弟孙永林对练表演,这几乎成为保留节目,而且基本是所有文娱活动的压轴戏。因为当时那个特定时期,毕竟文娱生活单调,文化设施也匮乏。

创办“少年之家”培养武术人才

1972年李宝清招工进入淮阴地区清江市锅厂工作,但业余时间仍不忘习武,因为共同的武术爱好与追求,李宝清与师妹王玉连相识、相恋。当时王玉连是跟淮阴县官庄王老先生习武,由于离家太远了,王玉连父亲不放心,便送她到孙玉清拳师那儿学,李宝清拜的师傅多,取了多家之长,令王玉连非常敬佩与崇拜。李宝清与王玉连因武相识、因武结縁。1974年元旦,李宝清与王玉连喜结良缘。

1974年7月,也就是“文革”后期,国家开始重视体育运动,号召国人“强身健体”。 李宝清的师兄弟杨兆清在城南公园内创办了“少年之家”武术训练基地,聘请李宝清为总教练。当时的青少年学员都是李宝清亲自到各个学校挑选来的,最多时武术学员达到一千多人,李宝清这个总教练一干就是三年,不要一分钱报酬,他说,这也是感恩与回报!

李宝清在武术教学中坚持“从难、从严、从健身攻防的实战需要出发”,对弟子、学员的武德与技术要求非常严格,自己的示范也十分扎实到位,讲解更是条理清晰、详略得当,备受弟子与学员的敬重;李宝清在教学中要求学员“学其势,必明其意;习其形,必得其法”,每教一个动作,他都要将这个动作技术要领与攻防含义讲得清清楚楚,使学员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在多年的武术教学中,李宝清总结出“正、顺、合、活、快、精、巧、力、妙、绝”的“十字方针”,即练习套路时先求其正,由正求顺,由顺求合,由合求活,再求其快,由快求精,由精求巧,再求其力,用时达到妙、绝。“绝”就是百发百中,练时稳健扎实决不失误、用时不放空炮……

在这三年担任总教练过程中,李宝清经常去江苏省体工队切磋技艺,和当时的省体工队王金宝等著名教练成了莫逆之交,省体工队教练经常来“少年之家”走访,看到有好的苗子就直接带走培养,当时有个叫孔素华的小女孩就是从“少年之家”走出去的,到了国家队后经常代表国家在国际舞台表演武术。

李宝清教出的一些徒弟们也在不断地把武术与武德精神发扬光大,比如他的弟子高山在涟水宝滩开办很大的武馆,并协助派出所维护当地社会治安;再比如弟子王令强在市区开了不小的健身会所,努力把“强身健体”的理念植入人心……

本网特约记者张海军与李宝清夫妇

艰难窘迫中以习武为乐

后来李宝清调到淮阴皮革厂工作,到了七十年代末,李宝清从亲戚及工友那里筹借了150元钱,买下了原三中学校附近的一间茅草屋,出来独立生活了。慢慢地李宝清通过自己的努力,以后盖成了平房、又翻盖成了独家独院的楼房。采访中,我感觉到了李宝清的一身正气。知道那时尽管生活很艰难,他整天依然笑呵呵的,每天早晚都要打一套拳,耍一路刀法或舞一圈棍法等。我们终于理解,这是他用武术精神驱赶窘迫心态!

1988年,一生“与武为伴”的李宝清,又在淮阴皮革总厂创立了工厂武术队,当时搞得很红火,名气也响当当的。武术队里十几个人大都是些刚进厂年轻的小伙子,这就避免了他们下班后无所事事或到社会上滋事,最后厂长索性把这支武术队整编为护厂队,划归保卫科,也算人尽其才啊!

2008年10月,李宝清从淮阴皮革总厂光荣退休,尽管他现在已是古稀老人了,但打拳耍刀舞枪弄棍、开车自驾旅游,干着似乎和他年龄“不符”的事。如今每天清晨在楚秀园、清晏园等场地,你依然能看到一个矫捷的身影在习武,打一套猴拳或舞一路猴棍:右脚提起、左脚蹬地跳起,然后右脚落地,其动作内容模仿猴子生活习性,配以武术拳或棍法中技击招式,组成一套别具风格的武功绝活儿……那个人就是武术前辈李宝清!他说,武术是他一生的最爱,他永远也不会舍弃的!(完)

 
ȡ

л֧֣һŬ!

ɨ֧
ɨͣ˵پͶ

֧ɨһɨɽɨŶ

责任编辑: 中资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