澹泊的艺术人生 - 记淮安艺术家蔡国华

来源:    作者:周士红    人气:     发布时间:2019-06-09     

图:蔡国华先生

文/周士红

早听说淮安民间有位艺人,集摄影、书法、篆刻、美术设计、影视制作等技艺于一身。苦于无缘谋面。终于有一天,因我一部长篇小说的封面不满意出版社的设计风格而经朋友的引荐,得缘与这位艺人见面。

见面的地点在其工作室,一间二十余平米的位于淮安区西长街勺湖公园附近的临街门面房,走进这一简陋而狭小的艺术天地,映入眼帘的是五彩缤纷、各具风格的字画作品。一张同样简陋的工作台上摆满了几排磨秃了的狼毫。虽然工作室的“陋”与艺术氛围的“雅”不相协调,但却让人感到分外的亲切、自然。更让人感到亲切自然的是艺人那童颠光洁、憨厚朴实的艺术形象。

这位活跃于老淮安民间文化界的传奇人物便是人称蔡大师的蔡国华。忙碌了—天的他依然神采奕奕,舒缓的语气中透露出一份豁达和专注。

也许,同样是从事文艺创作的缘故,尽管,我的创作和艺人的不是一个类别,但有同工异曲之处,我们的缘分便从此开始了,也逐渐了解知悉大师是如何在艺术的道路上艰苦磨砺,精益求精,提高自己的艺术修养。

一、广结艺缘,习得一身技艺

笔性墨情,皆以人之性情为本。故古人历来有“书也者,心学也”、“写字者,写志也”之说。蔡国华生长在历史文化名城淮安区河下古镇,看惯了运河如练、雁阵如诗,菜花如金;听惯了乡音似乳,潮声似吟、鸟啼似诉。更有文化名城的诗词歌赋、历史传说的熏陶,少小便酷爱书法,加之后来又师从芮鸿勺、孙原非、刘鸿生、曹瑞林等书画大师,学习书法及美术设计。一边不辍笔耕、辛勤创作,一边结师交友、集思广益,不断提高自己的艺术修养。经过数十多年坚持不懈的刻苦钻研,无论是书法、摄影、还是篆刻、设计都已经不落俗套、颇见功底,而且新意迭出。

他的书法独具风格,形成刚柔并济、秀外慧中的艺术特色,以行草见长,尤善榜书。其书法在古城倍受欢迎,常常被悬于高堂之上、店门之前。走在古城鳞次栉比的楼堂店铺间,偶尔抬头,总会在不经意间发现一块店招、一家铭牌,或是鎏金大字,或是木板雕刻,落款总会发现这样一个名字——蔡国华。

工书者必善治印。蔡国华的艺术之路算来还是从治印开始的。那时,刚上初中,一次,偶然为同学在一只废旧麻将上刻了一枚私章,竟然像模像样,引起同学们的好奇,纷纷请他刻印,从此一发而不可收拾,以至于刀不离手,到了痴迷之程度,手指头经常被小刀扎伤,却全然不顾,用胶布包裹,继续练习,日积月累,竟然因此练出了强劲的指力和腕力。那时候,学校里常会有民间艺人来为同学们钢笔杆上刻字画图,每逢这时,小国华总会一声不响地站在一边凝神观看艺人的刀法,甚至缠着人家问长问短,然后细细领悟。

工作以后在毛巾厂从事毛巾图案设计工作,又把学到的美术上的疏密关系等布局技巧,运用于篆刻之中,这就大大的提高了他篆刻作品的审美韵味。慢慢地,他体会到“疏能跑马,密不容针”的真正含义,懂得“奇中见平,动中寓静”的构思技巧,开始研究对传统的继承,对胸臆的表达。之后又潜心研究篆刻线条,注意运刀技法。蔡国华的篆刻特别讲究线条的曲与直、长与短、粗与细、正与倚、方与圆,一如诗之对仗,尽显抑扬顿挫之美。他把遒劲的腕力贯通于一刀一笔之中,使所治之印端庄凝重而不显呆板,活泼飘逸而不现轻狂。苦练笔生花,上下而求索,蔡国华的篆刻在章法、刀法上是有着深厚的基本功力的。

他常感悟道:“诗人赋诗,书家作书,印家制印,同样都强调外功。重视不重视印外功夫,这是篆刻家区别于一般刻字匠的地方”。艺术皆是相通的,所以他的兴趣十分广泛,书画、摄影、音乐、体育、唱歌跳舞、影视制作、装饰工艺、美术设计、网站制作等无所不好,他能把所学各门艺术融会贯通,又触类旁通、灵活运用,善从姊妹艺术中吸取营养。他深信任何一门艺术都是互通的,一个很好例证就是他曾以书法与音乐的关系来探述他观点的论文《音乐的启示——试论书法与音乐的互通性》,此文发表在1989年第二期《青少年书法》杂志上。

摄影也是蔡国华另一追求。在古城的大街小巷、运河的桥头码头、公园的假山水榭……人们时常会看到一位儒雅的中年男人,挎着相机寻寻觅觅,不停地举着镜头捕捉什么。对于摄影他有一种特有的悟性、独到的眼光,完美的构图、讲究的用光。他的镜头总能在日常生活的细微之处捕捉到感人的刹那。儿童组照里《疑惑》表达了小女孩渴望探寻世界的求知欲,“疑惑”中倍显聪颖。一副《窃笑》,看不到彝族少女的眼神、脸蛋,扭头过去,抬手遮掩间,微露的嘴角透着甜美。《秋的映象》《母亲》《我的父亲》《晚情》《掌上明珠》《心中的花朵》《阳光下》《我自己能回家》等等作品,无一不透着蔡国华对生活的浓浓挚爱。《老木匠的新生活》里,赤膊的老木匠一边干木活,一边查书本做设计,知识时代的农民风采跃然图中。即便是《怀念河下石板街》这样的怀旧作品,蔡国华也在表达着对清静悠然生活的向往,表达着对古城那古色古香的独特韵味的钟情。

爱到深处显质朴。因为爱生活、爱艺术、爱亲人、爱朋友……所以他的镜头里充满了爱的情感。

二、艰苦磨砺,以求更高境界

1977年7月,高中毕业的蔡国华成为淮安县盐河知青农场的一名知青。那个时的知青农场:天空湛蓝,白云朵朵,广袤的田野上一群年青人有说有笑,憨厚的笑脸融入于远野、小河、村舍的宁静之中,显得那般朴实。蔡国华记忆中最深刻的是:当年与农场的二队长一起在水田里耙地,当黄牛拉耙耕地时,身穿白衬衣、蓝裤子的他独自一个人站在大耙上,充当“配重”,这样就可以将土地耕得深一些。

农场里每当放电影时,大人孩子就像过年一样,早早地在放映场地上画一个圈,然后在圈里摆上几块砖头,就算是占好位置了。一道雪白的光柱打在大荧幕上,人群里发出一阵阵高亢的欢呼声,因为“好戏”开场了。

周而复始的生活,难以磨灭的青春岁月,任凭岁月蹉跎。对于蔡国华来说,书法就是他那个时候的乐趣。一瓶墨水经过稀释,可以成为三瓶,在父亲为他准备的旧报纸上练字,有的时候一写就是几个小时。就这样在知青生活的艰难岁月里,蔡国华对于书法的热情从没有间断过。

农场的生活是干涩的,没有油水。每次回家,蔡国华的母亲都会给他带上—大罐猪油与萝卜干。对于猪油拌米饭,吃萝卜干,蔡国华至今记忆犹新,最多的时候他可以吃一斤米饭,那个香味至今难以忘怀。

1978年秋,“二炮文工团”到盐河农场招收文艺兵,会拉二胡、会写毛笔字、喜欢唱歌的蔡国华被带兵的一位领导看中,结果因体检没有合格,失去了与艺术结缘的大好机会。回首往事,开朗乐观的蔡国华表示,当时也不后悔,因为人生的路有很多条可以选择……

 九十年代初,蔡国华所在的工厂倒闭了。失业的困境最终将他逼上了艰难的创业之路。所不同的是,他的创业没有离开艺术,而是把对艺术的挚爱与谋生结合在一起。从“淮安市蔡国华装饰设计工作室”的诞生到“淮安市华尔装饰工程有限公司”的创立,再到 “聚缘画廊”、“淮安运河书画院”的开设、华夏文化传媒有限公司的创办,蔡国华凭借着自己的技艺走出了一条“以艺养艺”的道路。

数十年磨一剑,历经多年的磨砺,蔡国华在自己原有技艺的基础上,不仅自学了手绘装饰效果图的技能。还先后自学了“3D效果图的制作”、“平面设计”、“CAD制图”等多款与装饰设计相关应用性软件的使用,文如其人,艺如其人,蔡国华的设计风格亦如他的性格一样,简洁大气,质朴无华。他总是在合理性与实用性的基础上来彰显美的神韵,因此他所设计施工的装饰工程总能受到业主的好评,如:淮安区政府行政审批服务中心的装饰工程、淮安区国税局受理大厅及服务大厅等的装饰工程,淮安供电公司会议室及农电所营业厅的装饰工程等等。

在设计与施工的实践中他善于总结经验,分析室内装潢领域及书画摄影艺术领域的最新发展动向,研究新的设计理论。曾撰写《居室纺织装饰用品的配色》发表在一九八七年《家庭生活指南》第四期;《关于色彩与色套的思考》发表在一九九一年《装饰织物》第三期等十余篇专业论文。

俗话说:字如其人,蔡国华为人坦诚。这个忠厚之人的个性格也表现在他的书法里,其书法作品:中规中举,结构严谨、用笔考究,这种风格的书法特别实用于题写匾阁招牌之类的实用型书法,如:淮安市现代建筑设计研究院、淮安市地税局城区办税服务大厅、淮安房地产、淮安市财政局、林集农经楼、范集农经楼、江苏镇淮建设集团有限公司等单位的招牌皆出之于他的手笔。

他涉猎广泛,善于触类旁通,爱好音乐的他从二胡那古朴悠扬的旋律中悟出了行草的节奏和感情。他的行草线条流畅又棱角分明,飘曳而不轻浮,大气而不张扬,放达中不失儒雅,流变中深沉蕴藉。笔墨酣畅,意在其中。回环转折之间,脉络清晰可辨,似可见人生的一路行迹。

在数十年艺术创作的实践中,蔡国华以惊人的毅力和执著的精神,沉酣于碑帖之林,苦钻于翰墨之中。深刻地领悟到:一个有所作为的艺术家,必须长期地无条件地踏踏实实地到社会生活和大自然中去观察、体验、探索、吸收万物生灵这一精髓,从中陶冶情愫。

三、艺高技长,乐助乡梓邻里

淡泊名利,却乐于助人。蔡国华助人的方式就是他的相机、他的技艺。在摄影界享有“人像大师”美誉的蔡国华,总能善于通过不同的用光和人物造型及表情来反映人物的精神面貌和内心世界。经常不辞辛苦,顶着夏日阳光,冒着冰天雪地,骑着电动车,为人拍照留影,而且分文不收。

一次,随慈善组织去敬老院参加慰问活动,看到一位老人坐在轮椅上对着窗户朝外看,老人虽然年已古稀,却精神矍铄,面色红润。蔡国华便主动走到老人近前,亲切和善地问道:“大娘,在看么?”“看风景,你看,外面的风景多美。”老人说。“大娘也很美。”“那是老早了,现在老了。”老人开心地笑了。看得出,老人年轻的时候,就是个美人,而且很爱美,年老的时候依然爱美。“大娘,我帮你拍个照吧。”老人欣然接受。其实,老人一直有这个心愿,能经常看看自己现在的模样。

蔡国华为老人拍好照后,送到影楼自费扩印成照片又及时送到老人手中。老人看着相框里自己,欣慰地笑了。蔡国华也感到了欣慰。一年后,当蔡国华再次前往该敬老院慰问,想找那老人聊聊天时,已听工作人员说,老人离世了。不过,走得很安详,很满足,临走时,还抱着自己的相片。

每年春节临近,是蔡国华最忙碌的时候。他已经习惯于这样的忙碌——到乡下、赴学校、奔社区……义务为农民、为老师、为居民现场写春联。这样的活动在他下岗后已经坚持了二十余年,且年年如此。这一习惯其实早在蔡国华下岗之前就已养成,那时他在地方国营淮安毛巾厂设计室工作,每到春节临近,厂工会主席就会买一大摞红纸送到他的办公室。蔡国华心领神会,几天后,一百张大红纸便变成了一付付对联被工人们带回了家。

2016年6月23日,邻近的阜宁县遭受特大龙卷风袭击,蔡国华得知这一灾情后,当即决定利用自己创建的《中国书画摄影网》这一大型门户网站名义,组织淮安地区书画家对灾区进行书画作品捐赠活动,通过《中国书画摄影网》及“中国书画摄影网交流群”、手机微信圈迅速传播,发出倡议,联系有爱心的书画艺术家。为了在较短时间内征集到优秀作品,蔡国华不分昼夜,连续工作,不停奔波,在较短的时间内,征集到大几十件书画作品。他又连夜对所有捐赠的赈灾书画作品进行筛选、拍照、登记尺幅、品名、姓名统计等工作,终于在26日上午八时,由他带队的《中国书画摄影网》赴阜宁灾区捐赠书画作品活动组委会成员一行四人带着经甄别、筛选的四十一幅价值68万元人民币的书画作品赶赴阜宁灾区进行捐赠活动。此举得到了灾区慈善总会领导、阜宁县民政局领导以及灾区民众的热情称颂,对《中国书画摄影网》此次的善举给予充分的肯定和感谢。

 四、淡泊明志,只为养德修身

“背心缀上千层袋,太阳帽,遮神态。取像框中看世界。一框真假,一框情爱,一半成和败。每寻角度刁还怪,抓拍无须造型摆。定格他人风景带。快门常按,自身总在,短镜长焦外。”这是青年作家孙群于2010年9月为蔡国华填写的一首词作《青玉案•记摄影师蔡国华》,词中隐约透出一种远离尘嚣、回归田园的澹泊情境。多年来,蔡国华追求艺术,非为名利,下岗失业后,他的生活来源并非是靠卖字卖艺而来,而是靠电脑美术设计、网站制作、兼职于江苏镇淮集团做企业文化宣传工作等赚来的微薄收入。在当下以名利为人生目标的现实社会里,许多人的人生目标、理想、追求都发生了倾斜,而身兼淮安运河书画院院长、《华夏文化》信息平台负责人、江苏安澜影视公司任艺术督导与外景摄像师等职于一身的蔡国华却依然固守着那份清静,远离名利,看淡成败、安于淡泊。

 许多圈内艺人都劝他办学收徒,他总是一笑置之:我的才艺造诣尚浅,不能误人子弟。他不惜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创办的“运河书画院”和《中国书画摄影网》,《华夏文化》信息平台也非为营利,其宗旨就是为了以艺会友,相互切磋,共同提高。用他自己的话说,这“运河书画院”和《中国书画摄影网》是他的艺术世界、精神的乐园,每每徜徉于这个艺术世界、精神乐园,便如同漫步于芬芳四溢的金色田野,走进令人心畅神怡的艺术天地,让人欣喜、给人快乐。

 一幅幅色彩斑斓的艺术作品,凝聚着蔡国华无穷无尽的才情;一枚枚精美灵珑的印章,浸染着他艰苦卓绝的心血;一部部影视作品,汇聚着他的艺术才华。是艺术让他对生活充满信心,是艺术让他对一生所经历的磨难无悔无怨。脱胎换骨开新篇,定叫夕阳照人间。年已六旬的蔡国华淡泊名利,不求闻达;写写画画,琢琢磨磨,只为陶冶情操,自娱自乐。这种对艺术的执著热爱和“无为”的求艺思想,使得他的作品蕴藏着更高的含金量,使得他的艺术生命永葆活力。现在,他还是像一头默默无闻的“老黄牛”,辛勤耕耘在自己理想的“乐土”之中;还像是走过独木桥的砍柴人一样,逍遥地歌唱于山高水远的奇绝风景之中。

作者简介:周士红,江苏省作家协会会员,知名作家,已发表或出版作品二百余万字。(完)

编 辑:李 将

ȡ

л֧֣һŬ!

ɨ֧
ɨͣ˵پͶ

֧ɨһɨɽɨŶ

责任编辑: 中资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