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资讯网讯 近年来,扬州化工园区聚焦“精准、灵活、实效”三大关键词,打造了一套独具特色、富有活力的非公企业党员培训新模式,实现党性锤炼与岗位建功同频共振。

按需“配餐”,定制课程拼盘
将培训需求前置,常态化通过企业走访、政企面对面座谈等方式,及时收集企业和党员对培训内容、方式的建议,精准捕捉非公企业党员思想困惑与技能短板。精心开辟“理论之光”“行知学堂”“强企赋能”“串珠成链”四大主题模块课程,除通过腾讯会议形式线上组织党的创新理论集中辅导外,更开设“车间微党课”、“班前班后十分钟”、“技术攻关比武场”等特色模块,将培训课堂延伸到岗位现场,让学习内容既“补钙壮骨”又“强筋健力”。充分用好产业链上“智库”师资,邀请区内研究院专家、企业高管、行业专家,上门开展深度技术辅导、政策解读培训10余次。

灵活“小灶”,打破时空局限
针对非公企业党员工学矛盾突出、时间碎片化的特点,创新载体形式,打造不间断培训课堂。依托线上学习平台,采取定期提醒、清单导学的方式开展针对性指导培训服务,常态化推荐优质推文、音频课件,党员可利用工作间隙、班后休息时间见缝插针进行学习,实现“指尖课堂”随时学。把课堂搬到生产车间、研发实验室、项目现场,组织“先锋岗”观摩、“金点子”分享、安全事故模拟演练等,让党员在熟悉的环境里感悟责任、学习技能,实现“一线课堂”现场学。充分发挥现有4条产业链党建综合党委作用,开展产业链“轮值主办”式培训。由不同企业党组织轮流牵头,围绕共同关心的议题组织跨企业交流培训,累计开展安环知识竞赛、特种设备管理、智慧安全监管、市场延伸开拓等互鉴交流活动30余场次,培训链上企业职工超千人次,实现“链上红盟”共享学。

实效“验靶”,紧盯成果转化
推行“培训+项目”模式,鼓励党员结合培训所学,牵头或参与技术革新、节能降耗、安全管理等“党员攻坚项目”。全区累计设立企业党员先锋岗、党员责任区等121个,针对企业经营、技术攻关提出意见建议600余条,在区内推广的“五小”创新活动、职工自主隐患排查奖励“红丝带”机制为各企业实现降本增效共计4000余万元。

通过按需配置的“营养餐”、灵活多样的“方便灶”、实效为王的“导向标”,化工园区非公企业党员培训工作成功走出了“新”路子,激发了“新”活力,党员队伍的先锋模范作用日益凸显,为企业高质量发展注入了强大的“红色动能”。未来,化工园区将继续深化探索,不断提升培训的针对性和吸引力,让非公企业党建与产业发展同向聚合、互促共进。杜颖 王志腾
会员投稿
|
扬州频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