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块块古砖不仅是建筑的构件,更是承载千年历史的文化密码。11月5日上午,盱眙县实验小学的师生们走进盱眙古城砖保护研究工作室,开启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手作城砖研学之旅,在触摸历史、亲手创作中,解锁古城砖里的文化基因。

研学活动伊始,盱眙古城砖保护研究工作室创始人、盱眙县政协委员周君牧为同学们揭开了古城砖的神秘面纱。周君牧深耕古砖研究三十余载,收藏历代铭文砖260余种、1000余块,其中就有被誉为“天下第一砖”的乾隆五十九年“御窑金砖”。

“你们听,敲这块砖的声音,是不是像敲钢铁?”周君牧委员轻轻敲击一块黑亮的古砖,清脆的金石之声让孩子们纷纷惊叹。他介绍道,这块“御窑金砖”产自苏州陆慕官窑,是明清皇室建筑专用砖,烧制工艺繁复,有多达二十七道工序,古有‘一两黄金一块砖’的说法。而它的流传也颇具故事,一为帝王赏赐;二为汪士元自京都购得圆明园流失金砖,运抵盱眙镇宅收藏所至。

在周君牧委员的讲解中,少先队员们还了解到盱眙南宋城墙的历史,城砖上“招信县”“铜陵县”等铭文,以及“游奕军”“淮东转运司”等字样,更是成为研究宋代军政制度的实物佐证。
听完历史故事,孩子们迫不及待地走进“手作城砖研学现场”,在手作区域,摆放着各种用于制作城砖的模具和工具,他们已化身为小小“制砖匠人”。



“先把黏土反复揉匀,像揉面团一样,这样砖坯才结实。”在周君牧委员的指导下,同学们分工合作,和泥、揉泥、入模、脱模,一步步认真操作。四年级的李梓萌同学在自己的砖坯上,用模具印下了“盱眙县实验小学手作城砖研学活动”字样,他说:“古砖上的文字和图案记录了过去,我也要在我的砖上留下今天的故事,让它成为我们今天研学活动的印记。” 一块块带着温度的手作城砖在阳光下渐渐成型,仿佛是古今对话的桥梁,连接着盱眙的历史与少年们的未来。
“这次研学让我知道,原来一块砖里有这么多学问,它是怎么做出来的,上面的字是什么意思……就像在解一个有趣的历史谜题。”参与研学的张卓雅同学兴奋地分享着收获。

盱眙县实验小学的老师表示,开展手作城砖研学活动,是希望让学生走出课本,在沉浸式体验中感知家乡历史文化。古城砖是盱眙历史的“活化石”,通过了解它的历史背景、制作工艺,以及周君牧先生三十余年如一日的收藏研究故事,能让学生们更直观地理解“守护文化遗产”的意义,激发他们对本土文化的热爱与传承意识。

一块砖,千年史;一双手,万种情。在这场手作城砖研学活动中,少先队员们以砖为笔,在历史与现实的交汇点上,书写着文化传承的新篇章。相信这些亲手制作的城砖,不仅会成为他们童年的独特记忆,更会在未来的时光里,持续传递着盱眙古城的文化温度。撰稿:刘爽 摄影:梁建成
会员投稿
|
盱眙频道














